往事不堪回首的往事的意思余华自述《活着》:高尚作品背后的创作故事
余华,一个让无数读者为之动容的作家,他的作品常常被戏称为“把悲伤送给读者,把快乐留给自己”。尤其是《活着》,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故事,福贵悲惨的一生令无数读者泪流满面。这部作品是如何诞生的?余华又是如何看待福贵的生活?
在近期出版的最新编选集《世界上的迷路者》中,余华首次深入探索了自己的创作历程。他回顾了创作《活着》的经历,并表示,这不仅让他认识到人活着的意义,更让他感受到自己创作了一部高尚的作品。余华说:“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。”
1992年春节后,余华在北京简陋的八平方米小屋中开始了《活着》的写作。那时,他陷入灵感与现实的双重纠结中,无法在文学创造中获得纯粹的释放。余华曾梦想当一名童话作家,渴望将那些内心的痛苦渗入轻松幽默的故事之中,但现实的压迫如影随形。
一次偶然,他听到一首美国民歌《老黑奴》。那首歌中,一个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,家人早已离他而去,却依然保持友好的姿态,无怨无悔。强烈的情感共鸣,让余华决定写下《活着》,这样的灵感使得福贵竟然变成了他故事中的主人公,经历了动荡与磨难,同时也享受着生活中的宁静与快乐。
起初,余华倾向于用旁观者的角度描绘福贵,但很快发现这个叙述方式带来的创作障碍。突然,他灵光一现,转向第一人称,让福贵以自己的声音讲述生活的酸甜苦辣。这样的转变让创作如行云流水般顺畅,福贵的故事变得真实而感人。
余华把“活着”这个词视为生命的力量源泉,强调了活着不仅是进攻,而是忍耐。他认为,生活赋予的责任,现实带来的苦与乐,都需要坚韧地去面对和忍受。虽然福贵的亲人一个接一个地离世,从旁观者的视角看似乎是一场悲惨的人生,但福贵却在自己的故事中感受到了一丝幸福,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每一位家人的珍惜。
当福贵以自己的生动此生来讲述故事时,悲伤与痛苦成了他心中幸福和欢乐的调和剂。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妻子,子女也是最珍贵的存在,甚至连那头老牛都充满了故事里的温暖。
不过,余华与张艺谋的电影《活着》之间的矛盾曾让他感到头痛。在1993年,他第一次观看改编后的电影时,心中充满了失望。他拨通张艺谋的电话,直言“这部电影不应该叫《活着》”。尽管对改编的看法不甚满意,随着时间的推移,余华开始重新审视这部作品,他逐渐认同了张艺谋的艺术表达,甚至为它贴上“伟大的电影”的标签。
在这一切的背后,《活着》成为了余华创作生涯的重要里程碑。他透过福贵的一生展现了对生命的深刻理解,反映了个人与命运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,也让读者在感动中体悟到生活的意义。余华以高尚的作品,给每一个涉及其故事的角色都赋予了生动的灵魂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